麥麩,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,其來源於禾本科植物小麥,在經過磨製和篩選後留下的種皮,呈現為淡黃色或褐黄色的皮狀顆粒。這種輕盈的顆粒具有略帶甜味和特殊的香氣,其富含了大量的膳食纖維。在《本草綱目》等古代和現代中醫藥典籍中,麥麩被廣泛記載和應用。

麥麩皮的功效作用

於中藥應用上,麥麩皮具有治虛汗、盜汗、泄痢、糖尿病(在古代稱為消渴症)、熱瘡、折傷、風濕痹痛、腳氣的功效。

麥麩皮的性質和歸經
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陽明經"

《本草拾遺》:"甘、寒、無毒"

在中醫理論中麥麩皮性味甘、涼,歸手陽明大腸經。這三個特性也與其治病有密切的關係。

  • 味甘,其主要用來補益、和中等,用來治療虛症,虛證的症狀主要有面白唇淡、容易疲累、小便頻數等。
  • 寒涼藥,則具有清熱、瀉火、解毒等作用,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。中醫體質偏熱者通常會小便短赤、便祕、舌苔滑膩等。
  • 歸手陽明大腸經,大腸經多與腸道功能相關,可以對應到其現代被知道幫助排便等健康助益。

麥麩皮歸經大腸經

大腸經主要與大腸功能有關的症狀相關,如腹痛、腸鳴、泄瀉、便祕、痢疾等。當毒素堆積於大腸、大腸經不暢通,則可能經常皮膚暗沉、消化功能不佳、容易便祕。促使大腸經暢通,可以幫助預防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,與麥麩皮富含纖維而能促進腸道健康的概念不謀而合

麥麩皮常作為中藥炮製輔料

中藥炮製輔料是在中藥炮製過程中具有輔助作用的用料。這些輔料的應用目的豐富多樣,包括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、改變或緩和藥性、增強藥物的療效、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、便於調劑、製劑、儲存和保存藥效、淨化藥物、矯味矯臭,以便於服用等等。在藥劑學中,藥用輔料是構成藥物製劑不可或缺的輔助成分,對藥品的生產、應用和療效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
麥麩的性味為甘,具有和中益脾的功效。在中藥炮製過程中,麥麩不僅能夠緩和其他藥材的燥性,增強藥效,還能除去藥物不快的氣味,使藥物色澤更加均勻。此外,麥麩還能吸附油質,用作煨製的輔料,提升藥物的質感和效果。

在實際應用中,麥麩常被用於炮製如枳實、枳殼、山藥、蒼朮、白朮、僵蚕等藥材:

  • 生蒼朮因其溫燥辛烈的特性,擅長燥濕、祛風、祛寒;經麩炒後,其辛性減弱,燥性變得溫和,氣味變得芳香,從而增強了健脾和胃的作用。
  • 枳實原用於破氣消積,經麩炒後,藥力變得溫和,更適合和胃、用於消食積。
  • 白朮本用於健脾、燥濕和中。生用時側重於健脾,而麩製後則突出其和胃作用,用於健脾止瀉。

麥麩皮不僅是近年來才被發現的超級食物,其富含膳食纖維可提高飽足感並幫助腸道健康,在古代也是一味中藥,其可治多種症狀,並能加強其他藥的藥效或降低副作用,而其歸經大腸經的概念也符合我們現在對他的認識,可以幫助改善便秘與改善腸道健康,無論是在古代或現代,麥麩皮都被視作是一種促進健康的超級食材。

 

延伸閱讀

 

 

 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