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,作為一種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甜味劑,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了解糖的歷史,以及它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扮演的角色。本文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糖的歷史,從古代至今,從最初的天然甜味劑到現代大規模生產,從製糖技術的演進到糖對健康、經濟和社會的影響。透過這趟糖的歷史之旅,我們將更加了解糖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,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。

古代甜味劑

古代糖的起源和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。在那個時候,人類還不知道糖,尋找甜味的方式是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天然甜味劑,其中最早被人類所使用的是蜂蜜。隨著時代的推演,人類也開始學會初步提煉出純度更高的糖份,包括了麥芽糖、楓糖、蔗糖等糖類。

蜂蜜

蜂蜜是人類最古老的甜味劑之一。古代人類通過蒐集野生蜂巢中的蜂蜜來滿足對甜味的渴望。蜂蜜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物,還被用於醫療和宗教儀式中。除了蜂蜜,古代人們還使用大棗、果實等來增加食物的甜味。

麥芽糖

麥芽糖是古代中國人在殷商時期發明的一種甜味劑,最初被稱為“飴”。麥芽糖的製作過程相對複雜,首先讓小麥長出麥芽,然後與浸泡的糯米一起發酵,接著再經過約8到9小時的熬煮,形成黃棕色且黏稠的膏狀。這種技術的發現讓人類開始擁有了一種新的甜味來源。

楓糖

楓糖製作技術最早是由北美原住民發明,隨後到來的歐洲殖民者學習並改進這種技術。寒冷的季節中,楓樹儲存大量澱粉於樹幹和根部,到了春天,這些澱粉被轉化成糖類儲存在樹幹汁液中。製糖人於楓樹樹幹上鑿洞,楓樹汁就會沿著孔洞流出。製糖人將蒐集到的楓樹汁液加熱,大部分水分蒸發後就可以獲得濃縮的楓糖糖漿。

 

這些古代甜味劑的發現和使用反映了人類對甜味的渴望,也展示了人類對食物加工和利用的創造力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天然甜味劑為後來糖的製作奠定了基礎,成為了現代製糖工業的起點。

 

糖的世界史

  • 公元前8000年,甘蔗首先於新幾內亞地區被人們馴化種植。
  • 公元前3000年,印度開始熬煮甘蔗,製作冷卻糖漿。這是人類開始步入早期的製糖時期。
  • 公元前327年,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發現甘蔗,其海軍將領尼阿庫斯曾經寫道“印度有一種蘆葦能在沒有蜜蜂的幫助情況下繁殖出蜂蜜,雖然沒有果實,但還是從中製造出了令人陶醉的飲料。”
  • 公元642年,阿拉伯人侵略波斯發現了蔗糖的製作方法,把它帶到了北非和西班牙。
  • 公元11世紀,十字軍東征為歐洲人帶來蔗糖知識,蔗糖在當時除了被視為珍貴的甜味劑,也被視為一種藥品。
  • 公元16-18世紀,砂糖的需求帶動甘蔗園的增加,採收後的甘蔗若是沒有把握時間製造砂糖,其甜度流失迅速,因此需要大量的勞工幫忙加工處理。導致奴隸的需求跟著大幅增加,被迫於大農場勞役製糖。到了18世紀,咖啡與茶類的流行,又增加砂糖的需求,這些大農場也更興盛發展。
  • 公元17世紀,製糖的奴隸們發現在蔗糖的提煉過程中,甘蔗汁經過加熱會產生一種叫做糖蜜 ( molasses ) 的副產品,糖蜜透過發酵蒸餾就能夠獲得蘭姆酒。隨著蘭姆酒的需求增加,需要的糖蜜跟著增加,便需要製更多的糖。
  • 在18世紀,化學家馬格拉夫利用甜菜根提取出蔗糖的成份,但當時這個發現並沒有受到重視。西元1807年,英國對法國和其他歐陸盟國執行貿易封鎖,阻斷了歐陸國家進口來自西印度群島的蔗糖。為了能自給自足糖分,因此促成利用甜菜為原料的工業製糖技術,這個技術讓寒溫帶的歐洲地區可以自給自足產生糖,降低對於甘蔗糖的依賴。
  • 到了18-20世紀,蔗糖的生產慢慢轉為規模化、機械化,並可見於全球貿易市場中。
  • 直到20世紀後期,人們才發現糖對健康是會產生不利影響的。醫學專家建議減少糖的攝入,並指出糖的攝入將會引起糖尿病和其他疾病。這些研究以及糖尿病和肥胖症的發病率不斷上升,引發了人們對糖的重新省思,並好奇是否有更為健康的甜味劑。

 

 

 

糖的中國史

了解糖的世界歷史後,接著要來介紹距離我們地理位置較近之糖的中國歷史。

 

  • 早在先秦時期,中國南方就開始種植甘蔗,通常的食用方法為榨取「柘漿」直接飲用,或作為水果生食。隨後,人們開始嘗試對甘蔗汁進行粗加工,通過曝曬和煎煮去除其中的部分水分,製成濃度較高的「蔗餳」。
  • 在漢代,於不產甘蔗的北方,人們若想品嘗石蜜的甜蜜滋味,就必須仰賴沿絲綢之路從遠方而來的外國使團和西域胡商。他們帶來的「西極石蜜」在西域生產,透過高超的脫水處理使之呈現乾燥的餅塊狀,不僅容易攜帶、方便儲存,而且味道品質都更甚於南方粗製的蔗餳。
  • 於唐朝貞觀時期,唐太宗希望中國也可以產出如西域這般乾燥容易儲存、攜帶食用便利的糖,因此在貞觀二十一年(公元647年)派出一支留學生使團到印度摩揭陀國學習如何製糖。等到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,唐太宗詔令揚州上貢甘蔗,在試煉12年之後,最終成功製造品質大幅優於西域石蜜、顏色黃白的優質糖塊。唐高宗龍朔元年(公元661年),王玄策遵從命令請來10位來自印度的製糖專家,他們利用天竺製糖法於中華神州落地生根,在當時幫人們帶來經濟效益,而印度的製糖技術在地化後變得更加完善,甚至加入牛乳或石灰變成淡黃砂糖。
  • 時間來到南宋,隨著甘蔗栽種面積的增加與製作技術之推廣,宋朝南方製作的糖霜在供應本地所需外,尚有充裕份量可以銷售至外地,加上當時甜點普及、航海技術和海上貿易規模迅速發展,這種含水量低、純度高、質地輕盈的糖霜,十分合適於大量長途運輸,因此糖霜開始外銷到南洋甚至歐洲等國家,中國糖開始被世界看到。
  • 元朝興起後,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集,到達了新的高峰,部分來自阿拉伯的製糖人,於造訪中國時,把他們的「樹灰煉糖法」相授給福州糖工,進一步提升中國白糖的品質。
  • 在明清時期,中國人利用過去已知製糖技術為基礎,並精益求精,創造了「黃泥水淋脫色法」,可以產生出雪白、顆粒晶瑩剔透的精製蔗糖,之中最為潔白細緻的稱之為「西洋糖」。
  • 最後,到了20世紀初,中國開始機器化製糖,大幅提升糖的生產效率。

 

 

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

糖作為一種重要的食物,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,包括生產、消費、健康和經濟等方面:

糖的大量生產和消費

現代社會大規模生產了各種類型的糖,包括蔗糖、甜菜糖、高果糖糖漿等。這些糖成為了我們日常飲食中很容易接觸到的一部分,廣泛應用於食品、飲料、烘焙等行業。糖的消費量在過去幾十年裡不斷增加,特別是高果糖糖漿等加工食品的普及,促進了糖的大量消費。

糖對健康的影響

雖然糖為人們提供了甜味和能量,但過量攝入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。大量攝入糖類食品與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密切相關。此外,過量糖分攝入也容易導致牙齒蛀牙和代謝異常等問題。因此,醫學界和公共衛生機構一直呼籲人們控制糖的攝入量,避免過度食用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。

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

糖的生產和貿易對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。許多國家依靠糖產業維持農業經濟,糖業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。同時,糖貿易也促進了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,特別是對生產糖的開發中國家。然而,糖業也存在一些問題,如農業環境污染、勞工權益問題等,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解決。

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,從最初的天然甜味劑如蜂蜜和水果開始,到後來人類學會提取甘蔗、楓樹汁等原料進行加工,製成糖的歷程是一個持續演變的過程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糖逐漸成為了重要的商品,並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,糖的生產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,使得糖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,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。然而,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,人們逐漸意識到過量攝入糖類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,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糖消費的重新審視。糖的歷史不僅是人類飲食文化的一部分,也是經濟、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